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8.1%,比去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在保持稳就业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
过去几年的稳就业政策,与疫情期间稳市场主体政策结合紧密。
比如,2022年我国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曾表示,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
如今,疫情防控已经平稳转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形势,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势必需要有针对性优化调整。
财政部每年会针对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发布通知,4月14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中,“增强就业服务扶持”被提升到显著位置。
与2022年的重点工作相比,今年的通知增加规定,要求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今年的通知还增加了对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府购买服务,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集体协商指导等服务,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支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这说明,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还是要靠市场。
“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最关键的是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金李说。
进一步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突出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既有力有效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更大程度调动企业用人积极性,又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进一步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当前正值春季求职关键期。教育部数据显示,春季学期以来,全国组织开展春季线下大型招聘活动,累计举办8.1万余场,参会企业95万余家,提供岗位信息1900万余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宣布,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圆满收官。截至3月31日,全国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5.8万场,发布岗位3800万个;发出专车、专列、包机4.4万辆次,输送劳动者160万人。
据报道,今年全国各地线下招聘会比往年多大约三成,其中,岗位数量过万、进场人数过万、意向签约超千人的特大型招聘会达到近百场。
教育系统部署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至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带动高校全员深入参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据报道,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吉林省教育厅带领省内28所高校赴广东、浙江等地,走访对接企业超过800家,拓展岗位10000余个。重庆市教委组织市内67所高校到湖北、湖南等地开展校企洽谈对接,走访用人单位300余家,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10个。
今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精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这让一些有意报考国家公务员的高校毕业生担心,自己的就业机会是否会减少。
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精减编制并不意味着公务员要面临裁员,主要是进行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方案规定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这非常重要,体现了要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层治理的力量。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再次给高校毕业生吃下了定心丸。
事实上,多个省份2023年公务员省考的招录数量有明显提升。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3省考大多数省份扩大了公务员招录计划,部分“扩招”力度很大,甘肃、云南等四个省份“扩招”比例超过了50%。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应该发挥国有企业就业吸纳潜能,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按照市场需求广泛开展社会化在职技能培训,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蓄水池”。在未来经济恢复增长和基本面向好的时期,将这一部分经过培训锻炼的劳动力释放到市场,可以有效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和“不就业”现象普遍出现,背后是结构性就业难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
“高等教育培养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商文江说。
商文江介绍,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万人。此外,随着技术结构变化,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制造、建筑等支柱性行业就业创造和就业能力不断减弱。
从长远考虑,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来化解。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短期内已经积累起来的“所学专业难以在当下就业”的问题,有关机构应当依据毕业生们的兴趣爱好、就业意愿和实际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继续教育,为需要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条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