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加坡掀起投资热潮之际,新加坡交易所集团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联系正愈发紧密。
今年5月,新交所与上交所签署ETF产品互通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也是继新交所与深交所ETF互通在2022年12月开通后,中新资本市场产品合作再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加强新加坡和中国市场互联互通。
今年7月,新交所发文称,中金公司与新交所展开了全方位深入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动中国与新加坡市场的互联互通,加强双向跨境金融资本及实业资本引荐,推进中资企业赴新交所上市等。
作为亚洲最国际化的多元资产交易所,新交所近年推动一系列政策改革,包括接纳“同股不同权”股权架构的企业上市、推出SPAC上市框架、缩短二次上市框架审核流程等,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及东南亚企业来新加坡上市。2022年5月,蔚来赴新交所二次上市,为中概股回流提供一条新路径,也带动新交所“出圈”。
尽管当下新交所的体量较小,但也是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上市地之一。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中有40%是外资公司,其中35%来自大中华区,约70家大中华地区上市公司。
近日,新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谢采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加深中新资本市场合作是新交所的战略重点,新交所的国际化平台和互联互通在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公司在资本规模增长和完善资本结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接触新加坡市场,包括利用新交所高效的二次上市制度。在新交所二次上市能够极大节省合规成本,分散市场风险,扩大流动池,延长交易时间,并有利于拓展东南亚和亚洲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们会继续优化上市监管框架,让来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展现国际化的竞争力。”谢采含说。
建立中新一级市场融资生态体系
加深中新资本市场合作,历来都是新交所集团层面的战略重点。新交所是第一批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并开展业务的外资交易所之一,在2008年把第一个海外办事处设立在北京。
谢采含于2004年加入新交所,在新加坡和中国工作多年,十分熟悉两国的资本市场,见证了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变迁。谢采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交所的中国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推进市场互联互通、加强双向资本流动和助力企业融资。
谢采含表示,新交所作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会通过产品、服务和平台,全面支持中国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强化中国市场和企业群体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帮助中国面向更大的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新交所致力于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多元资产交易平台的优势,在中新两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支持下,深化拓展合作,坚持贯彻新交所的中国战略。
近年来,新交所一直在推动中新两国市场的互联互通。深交所-新交所ETF互通产品于2022年12月30日成功推出,并成功上市了3支ETFs,这反映出市场对中国股票ETFs日益增长的需求。2023年5月,新交所和上交所也深化了双方合作关系,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推出上交所-新交所交易所ETF互通产品。
“我们会继续探索不同产品方面的互联互通,为两地市场和机构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为双方市场的投资群体丰富投资选择。”谢采含透露,新交所正在与深交所研究在ETF互通下资产类别扩大到非股票类ETF的可能性,这将进一步加强两国资本市场的连通性,不仅是股票市场,还包括其他市场,例如REITs和债券。
谢采含表示,新交所也会与中资的战略合作伙伴加深合作,推动中新两国的双向资本流动,目前已经与中金、中信等机构建立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在助力企业融资方面,新交所会极力辅导满足上市条件的中国企业在新加坡顺利上市并实现融资,建立中新两国一级市场融资生态体系。
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国际企业中有35%来自大中华区,另外有30%来自东南亚。这些企业来自不同行业,包括房地产、清洁能源、医疗保健、科技、娱乐和制造业等。
关于新交所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谢采含表示,新交所能有效地满足中国企业接触海外资本市场的需求。新加坡资本市场持续保持中立、开放,与世界各国关系充实友好,企业来到新加坡上市和接触国际投资人通道畅通且效率高,这促使很多中国企业在探索上市地时都会把新交所纳入考虑范围。“新加坡上市公司”是个加分项,在国际市场上是备受认可的,无论是对于投资人或者商业合作伙伴。
为了让中国企业有更好的上市体验,新交所在上市前的辅导和中介机构对接环节当中会尽力支持和协调,也会为适合的企业介绍有新加坡政府背景的上市引导基金加入投资。
谢采含指出,在新交所,企业的上市流程简便而且市场化,再考虑到上市效率和投资人关心的市场风险,中国企业的上市需求会在新交所获得满足。上市后,新交所的做市商和流动性提供商会参与到市场来,增加价格发现的能力和市场流动性。在这全盘努力下,新交所的二级市场能持续为中大型企业提供具竞争力的交易环境,让企业能获得更好的国际关注力。
“我们看到更多中国企业随着合作伙伴、客户或投资人的推动,愿意来新交所上市。我们会继续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认可中国上市框架和规则的政策,尽力为中国企业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并用的通道。”谢采含说。
持续改革,定期审视监管框架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同时是国际资本的聚集之地,近年来新财富和资本持续涌入。
数据显示,2022年,新加坡的外来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9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截至2022年12月末,在新加坡注册的对冲基金超过300个,管理的资产超过2100亿美元。新交所也受惠于新加坡吸引多样机构投资者的政策环境。
为了适应不同企业的需求,提升市场吸引力,新交所这些年也持续推进改革。2018年,在港交所启动25年来最重大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之际,新交所也改革接纳“同股不同权”股权架构的企业上市,并进行更能满足成长型企业的差异化设置。
当SPAC热潮席卷资本市场时,新交所于2021年9月推出SPAC上市机制,是亚洲第一个主要金融市场引入SPAC机制的交易所。2022年1月,三家SPACs在新交所上市。当时,新交所方面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PAC市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新交所必须不断接受反馈并在必要时就框架进行重新校准,这是框架成功的唯一途径。
当亚太地区交易所相继引入SPAC机制后,市场持续降温,这一新的上市机制迎来考验。谢采含表示,新交所留意到发起人持续对SPAC上市兴趣浓厚;同时也意识到,如其他市场一样,太多的SPAC在短期内上市将存在风险。
“到2024年1月,这三家SPACs要么完成并购交易,要么寻求延长其de-SPAC的期限。我们专注于确保SPAC股东了解并购交易阶段的关键事件和流程,以便他们在投票和赎回等各种行动上做出明智的决定。”谢采含说,新交所尽可能通过上市规则来规避诸如此类的风险,始终对市场反馈和发展持开放态度,并会定期审视监管框架,以确保上市框架对寻求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是相关且有用的。
2022年,在中概股回流浪潮背景下,新交所二次上市框架里4-6周的审核流程获得市场关注,吸引中概股等企业。赴新交所上市,成为中概股对冲风险的选择之一。
谢采含透露,企业对新交所二次上市框架的兴趣日益浓厚,并且更加注重新交所与其未来增长计划的相关性,通过二次上市来拓宽它们在区域内的资本渠道和业务范围。如2023年1月在新交所主板进行二次上市的香港上市公司京信通信认为,在新交所上市将扩展公司的股东基础以及未来的融资渠道,从而有利于推广公司的企业形象,并从长远来看增强证券的流动性。京信通信从启动项目到在新交所完成上市,只用了近五个月。
“企业在新交所找到了市场间的贯通性。”今年6月,新交所集团CEO罗文才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全球的资本市场是贯通的,企业也因为这样的贯通得以游走于不同市场之间。最优秀的交易所,通过战略、产品、政策、合作,可以串联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国家,助力实现国家战略,并巩固交易所定位,协助企业成长发展。
持续改革的新交所亦面临不少挑战,市场流动性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安永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交所只有3宗IPO,低于2022年同期的6家,融资总额不到1亿美元,明显落后于港交所。业内分析认为,主要是新交所流动性和市场参与者不足,同时也缺少大型IPO撑场。
关于新交所流动性问题,谢采含表示,新交所的优势在于它能给中大型企业带来的市场关注度和持续的上市后服务。市值在10亿新币以上的中大型企业的流动性具市场竞争力,也能满足投资人交易退出的需求。若市值在70亿新币以上,且满足所需的换手率要求,也可被纳入海峡时报指数,获得被动基金及增量机构投资人的追踪。因此,新交所有信心为考虑来上市的优质企业提供一个具竞争力的股票交易市场。
新交所对于做市商和流动性提供商机制的投入已多年,现在有超过40家做市商和流动性提供商活跃于市场,从上市首日就参与市场活动,为超过500只股票增加流动性,所贡献的交易量在过去五年翻了一倍。
数据显示,新交所的散户交易量年比增长40%,近期IPO的平均认购率达到25倍,各种指标显示市场交易活跃健康。谢采含表示,新交所会继续在做市机制和投资者教育做好,让市场流动性继续向好,把更深的市场和更有价值的投资人带给到新加坡上市的企业。
多元化与国际化
与港交所一样,新交所同时是一家上市公司,它是新加坡证券市场最大的蓝筹股指数、海峡时报指数的成分股之一。推进多元化资产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也是新交所的长期战略。
新交所2022财年总营收11亿新元,为上市以来最高水平。这主要是源于股票、货币和大宗商品收益的增长,也反映了公司近年来实施的多元化战略。在总收入中,23%来自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29%来自股票衍生品,35%来自现金股票,13%来自数据、连接和指数。
“新交所的突出价值是多元资产交易平台,通过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我们将联手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吸引国际投资者更多地参与市场,促进资本健康流动。”谢采含说。
新交所的衍生品组合涵盖了近100%的亚洲国家的GDP,涉及各种资产类别—固定收益、股票、衍生品、商品和货币。在外汇方面,新交所是世界领先的亚洲货币上市外汇衍生品的交易所,包括场外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新交所,投资者有机会通过同一平台上提供的其他产品对冲其货币风险。
新交所也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国际债券上市地之一,吸引了来自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的1800多位发行人以26种货币报价的债券上市,其中80%是来自境外的国际发行人。如今,新交所15%的债券发行人来自大中华区,已经服务超过26种货币的债券上市。
“新交所重视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合作,积极支持中国自贸区债券在新交所上市,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谢采含说。
新交所也持续推进国际化,推进跨交易所合作,目前已与中国沪深交易所、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沙特证券交易所、以色列特拉维夫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新西兰交易所、泰国证券交易所等交易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5月,新交所正式推出在泰国-新加坡存托凭证互联机制下的新加坡存托凭证,并与泰国证券交易所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是东南亚首个交易所层面的存托凭证合作,是东南亚市场互联互通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年7月,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与新交所GIFT互联互通平台投入全面运营。
谢采含表示,新交所将积极推动跨交易所合作,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几个领域的合作落地,包括深化并拓展中新ETF产品互联互通;推动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作用,为人民币国际化设计相关产品;结合各市场优势,利用新交所多元资产覆盖东盟市场的优势,通过指数共建等方式为投资产品设计提供基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